文明立法为文明划上“硬杠杠”

2020-06-03 09:41:14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作者:文平
  6月1日起,《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这份由141万余人参与“票选”的京版文明新规,不仅明确将惩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29项不文明行为,还将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好习惯纳入条例,以法律“硬制度”促进市民文明习惯“软着陆”。(5月29日《北京日报》)

  过去对市民文明素质的培养,一直强调通过宣传引导,但这种道德层面的措施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全靠个人的自律自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噪音扰民、遛狗不牵狗绳等不文明行为至今没有完全禁绝,群众十分反感和厌恶。如今,将文明素质培养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治层面,把不文明行为列入法律禁止的范畴,不文明行为今后不仅违德还会违法,给市民行为划定了严格的法律红线。

  以法促德,是现代文明社会必然的选择。市民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需要一段时间来提升,文明立法将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过去市民的行为或许可有一定随意性,但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那么心里必然会产生敬畏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市民在法律约束下的文明行为会逐渐潜移默化为思想和行动自觉,文明逐渐入脑入心,真正成为每个人自觉遵守的规范。

  文明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惩处,惩处违法只是手段,让所有人都不再触犯法律才是目标。通过立法,把群众最关注的热点、最反感的痛点写入法律,今后就可以对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进行精准画像,人们对不文明行为的反对和制止会更有底气,不文明者就会更加心虚。这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文明的社会风气,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文明立法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加强普法,加大对法律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街头普法、社区普法、入户普法、网络普法等多种普法形式,让文明立法的内容得到最广泛的知晓,让广大市民知道什么行为会触犯法律法规,这样就能增强市民自觉守法的意识,得到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遵守。

  与此同时,严格执法也必不可少。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对触犯法律的不文明行为要依法惩戒,这样法律才不会成为“纸老虎”,才能有执行力和震慑力。市民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也应当果断制止、坚决反对,对不听劝告、我行我素的,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不能视而不见、任由放纵,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努力让生活的城市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