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向好,沉寂了几个月的餐饮企业也开始慢慢复苏,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又再度飘香,燃起了久违的烟火气。
然而,在此轮重启的各地餐桌上,却出现了一些新需求、新变化。无论公共食堂,还是大小餐馆,分餐、公筷、公勺都更受推崇,错峰就餐、隔排落座、拒绝聚餐、减少堂食都更受欢迎。这些都是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新文明,是人们痛定思痛后的成果,值得珍视。
分餐制、公筷制的倡议早已有之,但一直以来,由于社会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民众接受度普遍也不高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健康的文明就餐制度和习惯始终无法顺利推进和养成。民以食为天,如果在“食”上出了问题,势必会产生大的涟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代价是沉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客观上迫使人们不得不主动反思多年以来在“吃”上的任性和无度。
疫情尚未完全消散,各地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宣传和推行餐桌文明,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这是助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大好时机、大好动作。全体社会成员都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进来,共同合作、协同发力,吃出健康、吃出文明。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餐桌革命”中,一个又一个新创意、新理念在萌生、孵化,一个又一个新做法、新经验在落地、传播。江苏泰州发布全国首个公勺公筷地方标准,使公勺公筷能尽快成为每张餐桌上的“标配”,为每个人的健康筑起安全防线;安徽巢湖宣传展示“筷文明”公益广告,创新表达节俭、文明、健康等寓意,传播文明就餐新风尚;吉林长春越来越多的东北菜馆里,一向粗犷的“大锅炖”被分装成单人份,每桌配备公筷公勺……各种新吃法吃出了实实在在的新“食”尚。
要改变一个旧习惯、培养一个新习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但中国人最善于破旧立新,最敢于应对挑战。全员行动,一起助推舌尖上的文明;健康生活,才能拥抱永恒的绿色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