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资金,全天净流入16亿。个股涨少跌多,涨跌停家数比为70:15。板块方面,生猪养殖、调味品、农药领涨,口罩、通信、特高压领跌。
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资本市场,却从来不是如此。
对价值投资的定义是: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好生意”说的是不错的商业模式,“好公司”指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相比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价格因素反倒是最后才考虑的。很显然,360行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网上有人形象的,做了一张“股市渣男图”,我贴出来大家看一下:
简单说,如果投资时,专注在“屌丝”区之外的范围做投资,胜率会高出不少。要我说,如果能把投资范围限定在——食品饮料、医药、TMT和高端制造,结果可能就更好了。
3月PMI没有所谓的“大反转”
今天公布的3月制造业PMI数据为52%,前值为35.7%,回升16.3个百分点。市场部分声音认为这是3月PMI数据大反转,但是认为其中有一些误解,不能过于乐观。
1)PMI数据是环比数据,3月52%的数据是建立在2月低基数的基础上,所以3月数据超过疫情前数据,不代表制造业生产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只能说相比2月份有一个环比的改善。
2)3月生产指数54.1%,新订单指数52%,虽说都有一定的环比修复,但是新订单指数明显落后于生产指数,表明当前虽然加速复工,但是需求的修复明显滞后于生产。
3)3月原材料库存指数只有49%,这说明整体制造业还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也从侧面说明需求仍旧低迷。
4)3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虽然相比2月有所改善,但是整体外需依旧低迷,并且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ps:从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来看,食品饮料、医药、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有较高的向好预期。
3月PMI数据只是在政策推动复工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生产的一个正常环比修复,不能过度解读。3月PMI数据再次凸显国内经济当前的关键——内需不足,扩内需将成为下一阶段政策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3月以来政策推动企业生产复工,所以3月生产活动迎来一定程度的修复,3月PMI数据也有体现。
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内需修复滞后于生产,内需整体疲弱,而外需将从4月开始持续恶化,所以下一阶段的PMI数据不容乐观,需要持续关注。
另一方面,3月PMI数据再次凸显国内经济当前的关键——内需不足,而上周重磅会议重点强调了“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说明政策已经注意到了内需这块是关键,所以重申之前的观点,扩内需将成为下一阶段政策的重中之重。
情绪回暖,消费一枝独秀
持续强调扩内需、促消费的核心逻辑。今天消费方向中的农产品、养殖、食品饮料成为核心领涨方向。
大消费上涨除了一季报因素,还有两个重要导火索:
1、各国纷纷禁止农产品出口,联合国警告粮食危机最早四五月就来,粮食进口国都傻眼了。各路媒体今天继续深入炒作这个话题,金健米业因此四连板走妖,带动了农业股,以及所有跟吃有关的股票;
2、疫情冻结全球经济活动,外需断崖式减少,扩大内需成为重中之重,高层多个场合提到刺激消费,不少城市发了消费券,不排除特别国债专项用于消费。为了刺激消费,最新召开的国常会,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并有奖淘汰京津冀地区的低端燃油车,汽车股明天或能迎来一波小幅上涨。
但整个大消费板块,连海天味业这样的千亿大象都涨停了,说明阶段高潮已至,明天需谨防高位分化,关注低位补涨。比如伊利股份这样的奶业股,比如歌尔股份这样的消费电子。
汽车:刚刚,利好来了!
3月29日一文指出,这次的重磅会议意味着疫情之后政策全面转向经济恢复,尤其是财政政策将迎来全面扩张,下一阶段将迎来政策的密集落地期。今天盘后,一批重磅政策落地!
第一,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预计2020年全年地方专项债规模将达到3万亿以上,专项债规模的大增直接推动基建投资增速的提升,利好基建。
第二,部署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增加中小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
这是对中小银行进一步提供资金,推动信贷发放,促进企业融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就业稳增长。
第三,为促进汽车消费,会议确定,一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关于后市,短期行情仍不稳定,是勇敢者的游戏;长期价值凸显,是大智若愚者的机遇。鉴于外围疫情这个最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政策面“淡定观望”,场外资金根本不敢抄底,场内存量资金有限,只够折腾点儿局部零星行情。
较大的反弹机会,需要等待四月两会对于经济政策的具体定调,以及外围疫情拐点的到来。
至于国内政策面为何仍在观望纠结?猜测是尚未达成共识。今天,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马俊就提出,今年可不设GDP目标!在马骏看来,保持原来所预计的6%增速是不可能完成的,若继续坚持,很可能“绑架”宏观政策,最后被迫“大水漫灌”。
马骏说,如果确定一个不切实际的GDP增长速度,地方政府的反应往往就是大搞基建上投资。但实际上这些基建投资一般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对解决就业问题、失业后的民生问题短期内没有什么帮助。
新时代证券的潘向东,今天也发布了类似观点,“在这样一个大危机面前,政策工具的推出首先是需要有底线思维,要避免一场危机引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损和饥荒。”
“我们的经济政策出台,先不需要探讨如何采用刺激政策去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达到多少,而是要用有限的政策工具去保就业和保民生。在产业方面,首要支持的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民生相关的领域,而不是去刺激一些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例如传统基建和新基建。”
听起来,这两位说的都很有道理,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都是花钱多见效慢的笨方法,无法解决疫情影响下的民生和就业问题,改成直接发钱或发消费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