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艳冰
开栏语
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公布了第三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在公布的15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有9人都来自我市。他们分布于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等各行业和领域,大部分工作在基层一线,或具有高端前沿的学识,推动了我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迅速发展,或掌握独门绝技,推动我省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等创新突破,是我省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和榜样。从即日起,本报将对我市部分获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的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带您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采花粉酿蜂蜜,辛勤忙碌花丛中……和小蜜蜂一起辛勤忙碌的还有张中印。从小蜜蜂研究出大学问,帮助蜂农解决养殖难题,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致富,是河南科技学院副教授、蜜蜂研究所所长张中印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事情。
上世纪60年代,张中印出生于河南省平舆县。他的记忆里,家乡有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白莹莹的槐花,萦绕在花丛中的还有蜂农赖以生存的小蜜蜂。蜜蜂为什么会酿造花蜜?蜂王为什么能造出蜂王浆?蜂农为什么把这些蜜蜂视若珍宝?带着这些问题,张中印逐渐走进了蜜蜂的世界。
升入大学后,张中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蜂学专业。1988年,走出校园的张中印开始跟随有着多年丰富养蜂知识和经验的李书禄教授做养蜂实验。在多年的养蜂实践中,张中印深深感到,我国的养蜂技术始终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从事蜜蜂研究任重道远。
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牵头的项目中,张中印对多王同巢群饲养、蜜蜂健康养殖、蜂产品优质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和研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其中,项目团队建立的“控制蜂王产卵和限制工蜂哺育行为”的早春低温繁殖新技术,不仅使蜂群发病率下降71.7%,还使蜂蜜生产能力提高31.0%;研发的主要蜂蜜的指纹图谱库,发明了10种蜂产品品质评价技术。
“通过研究,多年来解决了不少蜜蜂养殖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张中印告诉记者,为了突破技术瓶颈,他带领课题小组,从2003年开始深入到蜂场调研,用4年时间成功设计出成排的移虫针和成排的挖浆器,使蜂王浆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2008年,团队还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将蜂王浆手工操作程序完全变成机械生产的多功能取浆机,大大减轻了养蜂人的劳动量,为养蜂机械化生产和扩大规模奠定了基础。如今,张中印研究的部分关键技术已在全国22个省区的1100余家蜂业合作社、蜂产品加工企业和监管部门得到应用,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局面。
从小蜜蜂中做出了大学问,张中印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技术转化到实际生产中。 栾川县伏牛山区潭头镇地处深山,当地传统养蜂技术极其原始落后,蜂农靠天吃饭,效益低下且不稳定。2016年,张中印和团队受省扶贫办委托,到这里开展养蜂脱贫攻坚的工作。他们在推广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改变蜂农的传统思维,建立起示范蜂场,设计出适合当地蜂种适用的专用蜂箱,并免费让蜂农使用,还手把手地教授他们新技术。成立的隆祥种养专业合作社,覆盖了多个乡镇,蜂群数量从2016年760多群发展到现在的4800多群,增收210余万元。175家农户养蜂收入在7000元以上,2018年已有156户群众脱贫,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事蜜蜂研究30余年,张中印长期深入基层,积极参加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产业链、“三区”人才计划等科技支农服务行动,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将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推广到生产一线。近年来,他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授权专利11项,出版了多部专著,培训蜂农9000余人次。他还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4项,并获得国家优秀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教师和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