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人间都是爱——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买世蕊的人生乐章

2019-05-17 09:51:52 来源: 新乡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河南日报》记者 史稼轩   《新乡日报》记者 李超 
 
3月16日上午,刚刚从北京返回新乡的全国人大代表买世蕊,第一时间来到河南省荣军医院,宣讲全国两会精神,看望荣军老功臣。     新乡日报 记者 高志勇 摄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1963年2月19日,买世蕊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回族家庭。
  买世蕊的祖父买化宝是回族享有威望的大阿訇,是一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劝善戒恶、品德高尚的穆斯林。老人家生前业余时间悬壶济世,从不收病人分文费用;买世蕊的父亲买立义、母亲马清香在当地都以乐善好施而闻名。
  童年的买世蕊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大阿訇买化宝的孙女啊!”说这话时人们眉眼间、语调里洋溢着、流露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仰慕,让刚刚懂话的买世蕊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慢慢地,随着年岁的增长,买世蕊懂得了,人们赞叹敬重、仰慕向往的原来是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祖辈们美好的品德、善良的人性、为人处事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幼年的买世蕊。
  影响买世蕊成长的还有另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群特殊材料制成的特别的人们,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买世蕊的童年不仅生活在一个深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家族里,而且小小的年纪就让她有幸结识了一群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不再受苦受难而甘愿献出一切乃至自己宝贵的生命的“革命者”。
  买世蕊的家紧邻一个老红军院。自买世蕊懂事起,爸爸妈妈就常常带着她来看望这些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曾经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最可爱的人”。买世蕊依偎在妈妈身边,听这些红军爷爷们讲长征故事、讲革命壮举、讲英雄史诗,是她最享受的岁月时光——
  17岁的红四团通讯员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走不动路,留下的临终遗言是:“我要死了,但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
  24岁的红四方面军藏族女战士姜英翻越雪山时脚趾被冻坏,为了跟上行军队伍,她从老乡家里借来斧头,砍掉溃烂的脚趾继续前进……
  红军过草地时严重缺粮,大家都面临饿死的威胁,炊事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熬汤给伤员补身子,自己却饿死在草地上……
  听在耳旁,记在心上,无数英雄的壮怀激烈,一代战士的高风亮节,就这样渐渐流淌进买世蕊的血液,滴入了买世蕊的骨髓,铸造成为她精神生命的四梁八柱。
  在老一辈红军战士伟大情怀的熏陶滋润下一天天长大懂事的买世蕊,从心眼儿里崇敬热爱身边的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那时候,买世蕊不过八九岁年纪,但小小年纪的买世蕊却特别懂事。别的孩子这个年纪还在家长的怀抱里撒娇、在和街上的同伴们淘气呢,买世蕊却不同,只要一放学,或者节假日,别的地方都看不到她的影子。姐姐回到家,习惯性地叫着她的小名问:“小芳呢,小芳在不在,小芳又去哪儿了?”妈妈总是微笑着无例外地回答:“隔壁院,给红军爷爷们做好事呢!”
  买世蕊年纪虽然小,但在红军院里像个“小大人”:她给爷爷们端水喂饭,“指挥”他们按时吃药;她给爷爷们洗头洗脚,“命令”他们讲究卫生;她给爷爷们读健康知识,“要求”他们保养自己……她是看不见东西的爷爷们的“眼睛”,是听不见声音的爷爷们的“耳朵”,是失去下肢的爷爷们的“腿”,是没有了上肢的爷爷们的“胳膊”,更重要的是,她是这些红军爷爷共同的宝贝,大伙儿离不开的“开心果”。
  爷爷们也有闹脾气、不听话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就会把“小芳”推到前面,让小芳去做爷爷们的工作。小芳不在时,工作人员就会“恐吓”爷爷们:“再不吃药,小芳来了,我们可要告诉小芳!”于是爷爷们就会顿时变得“特别乖”“特别听话”。红军院里的人都说:买世蕊既是爷爷们的“亲孙女”,又是他们的“严政委”,起得作用可不一般!
  小女孩买世蕊为红军爷爷服务的故事当年在新乡可谓家喻户晓。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买世蕊为这些老红军不间断服务了10余年。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981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她被评为河南省首届学雷锋标兵,1982年又获得河南省首届十佳杰出青年称号。
  人生的第一步至关重要。而买世蕊最初的学步就行得端走得正。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买世蕊一路走来,在人生的最初起步阶段,以至在以后的每一段岁月里,她都端端正正,没有走歪过半个脚印。
  100位老人的“女儿”和300个孩子的“妈妈”
  1981年,买世蕊到新乡市糖烟酒公司上班后,不管调到哪一个门市部,她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辖区困难户特别是孤寡老人的情况。哪里有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哪里就有买世蕊的“爸爸”和“妈妈”。30多年来,她孝老爱亲,照料了100多位孤寡老人,抚养了300多个陷入各种困境的孩子,她是多位老人的“亲闺女”,又是300多个孩子的“亲妈妈”,她用一颗朴素美丽的仁慈之心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乐曲。
  五保户张友莲生活无助,买世蕊二话不说,包揽了老人家的所有家务,她为老人拆洗衣被,为老人买煤买面,为老人看病,一照顾就是8个年头……最后老人去世时,买世蕊又张罗着操办后事。
  70多岁的王继荣身患癌症,丈夫去世后留给她两个痴呆的儿子。绝境中,是买世蕊一声亲切的“大娘”,是买世蕊一双温暖的手,让这个家有了些许希望。买世蕊不仅把自己承包门市部挣来的钱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还向民政部门领导提出救助建议,终于使王大娘的病得以正常治疗,两个残疾儿子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老人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泣不成声:“闺女呀!要不是你,俺的家早散了,俺也早走了。有你在,有政府在,我就是走了也放心了!”
  80多岁的老红军李祖传和老伴身体都不好,他们唯一的女儿不在身边,女婿又是现役军人,常年执行飞行任务,不能照料老人。买世蕊一直坚持上门帮助两位老人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刷碗,里里外外没有不干的。后来老人卧床不起了,买世蕊又端屎端尿,一直伺候到李祖传老两口去世为止。
  河南省荣军医院和荣军休养院里有36位没有成家的特等和一级伤残军人,买世蕊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多有不便,就抽出时间去为他们洗衣服、拆被子、打扫卫生。时间久了,一些盲人荣军听到她熟悉的脚步声,就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相互转告说:“咱闺女又来了!”老红军王大元病重时,拉着买世蕊的手激动地说:“孩子啊,我13岁参加革命,一生无儿无女,是你让我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买世蕊照顾这些孤寡老人不掺一点私心杂念。解放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的李彦斌老妈妈体弱多病,半身不遂,生活困难。买世蕊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去看望老人,除了为老人送钱买药,还将老人的柴米油盐生活费用全部承担下来,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了,老人一直以为这位喊她“妈妈”的“闺女”是政府派来照顾她的人,一直到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记者过来采访,李彦斌老妈妈才终于明白她这个半路“闺女”是从自己口袋里一点一点抠出钱来帮助自己的。李彦斌老人拉住买世蕊的手不愿放开:“你叫我说啥好呢闺女,我积了什么德修来这样的福分,能遇上你这样的好人!”买世蕊抱住老人,安慰她:“我是共产党员,这都是党让我这么做的,我们应该感谢党!”
  买世蕊照顾孤寡老人从来不讲条件不怕艰难。1986年的一天,当买世蕊来到南桥办事处,向办事处主任询问辖区最困难的老人时,主任面带愁色说:“要说最困难的人家就是魏河英家了,她丈夫去世的早,家里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她本人腿有残疾,身上还有严重的传染性皮肤病,帮扶的人一上门,看见这情况,就不愿意去第二次了。”听到这种情况,买世蕊对主任说,您带我到她家里去看看吧!当时已是傍晚时分,一进门,黑洞洞的,买世蕊问:“怎么不开灯?”黑暗中老人有气无力地回答:“哪有钱交电费。”买世蕊点了蜡烛,看见床上铺的是一堆烂棉花套,3个孩子衣衫褴褛。买世蕊上前想接触老人,老人却本能地躲开了。买世蕊心里难受极了,她丝毫没有顾及老人的皮肤病和她身上散发出的异味儿,毫不犹豫地上前一步,一把紧紧抱住老人叫了声“妈妈!”她说:“妈妈,我一定要帮您!咱们有党和政府,什么困难也不怕!”     
 
  听说买世蕊要帮魏河英家了,周围的人出于好意,都劝她:“帮谁家都行,可别去管魏河英家,那是个无底洞。再说她家又是传染病、又是怪气味,真的是进不去人啊!”买世蕊心里说:“就是难,才需要我们去帮助啊!”从1986年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买世蕊和这个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帮老人看病,给老人找工作,资助3个孩子上学,毕业了又一个个为孩子们介绍工作……一个没有半点儿亮色的家,在买世蕊的精心照顾下,现在已是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幸福之家。今年他们又住上了新居。老人逢人就说:“还是共产党好,是共产党培养了世蕊这么好的闺女,给我们家带来了这样好的生活!”
  买世蕊孝敬老人,更关爱孩子。帮扶贫困家庭的子女是她30年来一以贯之的行为。她创办的“世蕊春蕾女童班”是河南省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资助的女童班。从特困山村走出来的40名女童,将在这里由她资助到高中毕业。这些年来,每逢“六一”和节假日,买世蕊都要带着新校服、电脑、书籍和学习用具,去看望孩子们。教室里挂着买世蕊的照片,孩子们说,世蕊妈妈每天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像世蕊妈妈那样的好人。200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以《买世蕊:四十个‘女儿’的‘妈妈’》为题,刊登了她的感人事迹。今年,已有20多个女孩子考上了大学。同时,买世蕊还资助了由260名农民工留守儿童组成的“世蕊爱心班”,这些孩子现在已全部升入初中。
朋友们都知道买世蕊有一个儿子,但买世蕊总是骄傲地对别人说:“我还有很多女儿!”
  用爱的雨露滋润枯涸的心灵
  对一些误入歧途的特殊群体,买世蕊也同样怀着一腔关爱之心。她不止一次地走进监狱、走进看守所,与那里的特殊人群交流谈心,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买世蕊也因此成为许多服刑人员的知心朋友。
  2004年,买世蕊收到一名年仅24岁的服刑人员冯华(化名)的信。冯华因一分之差未被空军飞行学院录取而精神崩溃,自暴自弃,结识了不良青年,走上了犯罪道路。来信中,冯华向买世蕊诉说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希望她以一位母亲的胸怀接纳他、帮助他。看到来信,买世蕊彻夜未眠。第二天她就给监狱办公室打电话,希望能够见到冯华。然而按照规定,非直系亲属不能探视。买世蕊一次又一次和狱方交流,终于感动了监狱领导,同意特事特办。
被批准探监的那一天,买世蕊见到冯华,一句“妈妈来看你了”,让冯华泣不成声。冯华哽咽着对她说:“妈妈!我能不能抱抱您?”买世蕊把这个“儿子”紧紧抱住,冯华哭着一遍遍对她说:“妈妈!我错了!我错了!”
  从此,买世蕊一直关注着冯华的改造,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树立新生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买世蕊帮助下,冯华表现突出,获得监狱多次表扬和减刑奖励。他出狱那天,大墙外,买世蕊是以家属身份去接他的唯一亲人。
  冯华又一次抱着“妈妈”哭了,他拿出一个笔记本送到“妈妈”手中。买世蕊打开看到,里面张贴的全是自己扶贫助困、照顾孤寡、援助公益、帮教犯人的有关报道和冯华自己写的感言。
  冯华写道:“妈妈,我想对你说,每每想起那日您我相见时的情景,我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那一刻已经定格于脑际,成为永恒。手捧着您送给我的书籍,读着上面您写给我的话语,用心体会,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您的殷切期盼和良苦用心。我坚信:在您的帮助、鼓励下,我会坚强、自信地走好今后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冯华出狱后在广州创业打拼,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已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
  买世蕊关爱这些误入歧途的人们,就像关爱自己的亲人。她用满满的真挚和诚意感动了这个特殊的群体。许多正在接受改造的犯人和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渠道要求能够见到买世蕊,能够听到她的教诲,能够得到她的关爱。
新乡市戒毒所是买世蕊经常去做劝导服务的地方。该戒毒所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买世蕊与吸毒者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灵交流。他们说:“买世蕊的一次道德演讲胜过许多戒毒措施。”在买世蕊的努力下,她所在公司的党支部和河南省第一监狱、新乡市戒毒所等单位的党支部建立了“友好党支部”关系;买世蕊通过互帮互联友好支部建设,把对误入歧途的人们的关爱洒向了这片特殊的天地。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是买世蕊长期关注的问题。买世蕊和冯华的故事,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违法者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家长纷纷给她写信,有的家长甚至找到她哭诉,表达他们对青少年犯罪种种问题的处理,一定要以教育和给予出路为主的强烈愿望。
  家长们的这些诉求对买世蕊触动很大。经过充分的调研,买世蕊写出了《关于对未成年犯罪初犯、轻犯免予公诉的议案》,并列席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改意见的座谈会议。在会上她讲述了自己了解的大量案例,呼吁对未成年犯罪初犯、轻犯、对社会危害较小的,应尽量免于公诉,并建议设少年管教学校,让他们在管教学校接受教育,以避免他们仇视社会,重复犯罪。她的建议得到了采纳,检察系统还专门设立了“青少年维权岗”。
  党的女儿就要时时刻刻为党分忧
  买世蕊是全国人大代表。热爱人民,代表人民,为人民说话,反映人民呼声,为人民服务,是买世蕊不变的初心。
  买世蕊说:“一个城市,五六百万人,只有几个全国人大代表。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群众时刻在看着我,并对我抱以热切的期待和厚望。”
  正是时时刻刻意识到人民代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从不敢在履行代表职责方面打一点儿折扣,她总是通过踏踏实实履行代表职责的实际行动,传达着对人民深深的爱。
  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每次人代会前,她总是深入到群众中,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十余年来,她每年都以不少于1/3的时间投身于代表工作,先后提出200余条、30多万字的建议和议案,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黄河滩区农民搬迁的事宜十余年来一直牵挂着买世蕊的心。为了了解滩区群众生活的实际状况,她多次到黄河岸边农民家中去调研。滩区农民生活的艰难,超乎人们想象。买世蕊总结有“五难”“三盼”: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用水难;一盼迁建,二盼改善,三盼致富。几代人挪不出穷窝窝。孩子们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人们在贫穷和艰难中挣扎和煎熬的场景,让买世蕊寝食不安。她连续10年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加大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扶贫办等10部门现场办公,并就滩区群众生活问题和买世蕊面对面沟通和现场答复。
  在沟通现场,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同志紧紧握着买世蕊的手,真诚地说:“谢谢你买代表!黄河滩区的人民都应该感谢你啊,滩区人民能切实受益,离不开你这么多年的坚持。”
  买世蕊一直工作在基层,接触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经常听到百姓向她哭诉遭遇司法不公的情景。买世蕊常常和他们一起难过,和他们一起流泪,她经常想:如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有了冤情,如果他们遇到了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申诉无门怎么办?买世蕊急在心里。这些年来,她在省、市及最高两院等各种会议上多次呼吁,希望司法系统抓好队伍建设。买世蕊当着最高两院领导的面要求:对司法系统担任一定职务领导的考核,要细化、要全面,不仅要考核8小时以内,而且要考核8小时以外;不仅是单位要考核,而且要让所居住的社区、家属区的领导进行评议。买世蕊说:“一个法官出问题,一个案件处理不当,老百姓就会感到有失公平和正义,就会给司法队伍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百姓对司法公信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进而对党失去信心,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影响!”
  多年来,买世蕊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各级人大、各职能部门不断反映百姓呼声,力求司法公正。她的呼吁和建议不断得到司法部门的回应和采纳,实实在在推动了我国司法公正的不断进步。
  对人民深深的爱,是买世蕊前行路上永不枯竭的动力。
  我幸福,前行的路上一直有你们的陪伴
  买世蕊用自己的大仁大爱谱写了一曲忠于人民、忠于党、孝老爱亲的动人乐章。不能忽略的是,在这部乐章中,买世蕊的亲人们始终都是陪伴她、支持她,并各自闪烁着崇高道德光辉的美好音符。
  买世蕊的家族一直令她骄傲和欣慰:爷爷买化宝生前悬壶济世不取分文,在国家3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把自己省下的口粮和钱财捐助给困难群众;爸爸买立义在家里排行老二,兄长早年去世后,他将兄长留下的6个孩子抚养长大,又将最小的弟弟送入大学;妈妈马清香孝顺老人,忍辱负重,为几十口的大家庭默默付出的事迹在乡邻间有口皆碑……
  买世蕊成家后,又将买家的好家风带到婆婆家发扬光大。买世蕊的爱人兄妹5人,丈夫排行老三。从买世蕊来到婆家起,就自觉挑起了家庭的重任,上敬公婆,下顾姊妹。多年来,无论家里出现多少变故,生活遇到多少沟沟坎坎,由于她带头付出,自觉奉献,大家都能相互搀扶,肝胆相照,渡过一道道难关——婆婆患了肺癌,已到晚期,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继续治疗,面临着昂贵的费用。丈夫考虑到由此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含着眼泪向买世蕊表示,决定保守治疗。买世蕊听后,哽咽着说:“老人一辈子养我们不容易,现在用到儿女们了,就是花再大的代价也要给咱妈治病!”由于买世蕊的坚持,不惜一切代价为老人治病,使已是晚期肺癌的婆婆,生命延续了8年之久。连医生都赞叹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是用爱创造的奇迹!婆婆辞世后,公公也是疾病缠身,多次住院。还是买世蕊精心为公公治病,在床前侍候近20年,直到老人80多岁辞世。
  买世蕊的人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了家庭的每一个人。30年来,买世蕊为救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的孩子花费高达300余万元,但她们一家却多年住在一套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不仅没有暖气,而且遇到雨雪天还四处漏水。修房的师傅到她家看到这些,感慨地说:“想不到买世蕊帮助了那么多人,自己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即便如此,丈夫和家人却从未有半点儿埋怨和责怪。当买世蕊每一次带着愧疚面对儿子时,儿子总是安慰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你做的是好事,我支持你,你不要难过!”懂事的儿子从不和别人在生活上攀比,而是像妈妈一样,凡事总是首先想到别人,想到那些比自己生活艰难的人们。他9岁时在电视上看到西部地区人们吃水困难,就偷偷把自己的零花钱寄去修建水窖;上中学时他想要一台电脑,但看到妈妈为春蕾班的妹妹们筹集上学费用手头很紧,就主动放弃了这一“奢想”……买世蕊的儿媳妇银鑫自从娶进家门,就时时处处以婆婆为榜样。为了用自己婴儿的脐带血挽救贫困山区白血病患者兰兰的生命,她冒着风险果断地请医生采取措施,提前将腹中的胎儿产出。人们感叹地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行善积德,买世蕊一家真是一个赛一个!”买世蕊的家庭多次被评为“新乡市文明市民十佳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2006年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买世蕊十分感谢家人能默默地伴自己同行,在行善积德的道路上使她一点儿都不感到孤独。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做好事。幸运的是,在买世蕊家里,做好人、行善事的快乐,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爱党、爱亲人、爱人民的无私大爱能够心心相印互相感知,这才是最幸福的。
  买世蕊深情地说:“我真的感谢生活,感谢我最挚爱的亲人们;是他们一直陪伴我、支持我、激励我在这条道路上前行。”
  买世蕊是幸福的,买世蕊的家庭是幸福的。一个对世界充满了仁爱之情的人,一个对世人充满了至善大爱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纯洁、精神高尚得令人崇敬和仰慕。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