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016-08-26 08:56: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编者按
    古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被誉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的吴金印不忘初心,一念执着,几十年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牵挂百姓冷暖,带领群众拔掉“穷根”。在他身上,闪烁着优秀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和信仰光芒,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员干部只要恪守信念、坚定信仰,心为民所系、心为党所系、心为家国情怀所系,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本报刊发吴金印的署名文章《不忘初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总书记对我们党95年历史根本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当前与今后我们党如何正确执政的新要求。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结合唐庄镇实际,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不忘初心,就要把群众当亲人
  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首先要把群众当亲人。就是与人民群众相处时,要把那些年龄比自己大的当长辈,把同龄人当兄弟姐妹,把那些年龄更小的当做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只有做到和群众心贴心,群众才会把你当自己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到唐庄工作召开的第一次领导班子会议问大家,我们吃的粮食是谁给的?我们穿的衣服是谁给的?我们拿的工资是谁给的?大家踊跃发言、充分讨论,得出一个结论:是共产党给的,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给的。我再问大家,我们该如何去报答人民群众?大家一致认为,就是要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人民。会议最后,我总结出了一句话:“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牛是为了挣钱,我们吃着百姓种的粮,花着百姓缴的税,如果不为老百姓办事,我们连这些动物都不如。”这句话称为唐庄镇的“干部经”得到广泛流传。多年来,我们经常针对干部脱离群众的倾向开展类似教育活动,让干部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要真正做到把群众当亲人,首先在作风上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做法就是坚持干部与群众“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同吃,就是驻村干部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吃了饭要缴钱;同住,就是驻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到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就是每个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年参加义务劳动不少于60天。我们还提出:每个干部要交10个以上的农民朋友;有事同群众商量,就是凡是重大决策出台前,都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为了保证“四同”能落到实处,我们还有一套制度机制,一是镇纪委不定期进行抽查,二是年终让党员、群众代表对干部执行“四同”情况进行评议。

  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四同”?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能不能真正把群众当成亲人。比如说,儿女们在外地工作,回来后往往是在家吃饭和家里人亲亲热热拉家常,嘘寒问暖地了解情况,只有在家里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道理就在这儿,只有把群众当亲人了,才能及时发现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并迅速解决,才能换来群众的真心。群众才会理解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干部与群众是鱼水关系,群众是水干部是鱼,“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如果不能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我们就像离开水的鱼,没有了生命力。

  要真正做到把群众当亲人,还必须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这是群众的最大需求,我们一直抓住不放。无论治理“三荒”造地、兴修水利,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都是为了解决群众问题,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下面着重讲讲四和新村,2005年区划调整时,上级将位于山区的4个国家级贫困村划给了唐庄镇。第二天,我就带领镇领导班子成员来到这几个村走访,看到群众被“吃水难”“吃粮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折磨的艰难情景时,就下决心尽快解决这些难题。经过深入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一致认为这里的恶劣生存环境不适合居住,需整体搬迁到平原地带。于是我们制订了“统一规划、群众自愿、整村搬迁、分步实施”的方案。为了解决部分群众缺少建房资金问题,除唐庄镇为每户补贴2.5万元外,还让那些有劳力但缺资金的农户进社区当建筑工人挣钱;对少数特困户,让他们住进政府盖的廉租房;为了让村民有地种,我们把十里沟造出的1810亩地让群众耕种;为了让群众搬来后能致富,我们成立了农业种植、畜禽饲养、交通运输3个合作社,让村民有钱挣。这几个村搬迁五六年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谈起这些变化,群众都纷纷感谢共产党,也自觉地团结在党委、政府周围。我深切地体会到,要真正密切联系

  群众,就必须先把群众当亲人。
  第二,不忘初心,就要把群众当老师
  我在基层工作几十年的体会是: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力量,群众最了解实际,群众看问题最透彻,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真心实意依靠群众,就必须虚心向群众请教,向群众学习,群众也才会为我们出谋献策,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乡镇党委书记、是什么学历,我们与群众的智慧相比,啥也不是。只有躬下身子学习,才能从人民群众中学到取之不尽的智慧和才能。要真正地拜群众为师,就要规规矩矩当小学生。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最深。

  一是扑下身子向群众学习生产技能。干部密切群众得同群众一起劳动,向群众学习生产劳动技能。因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甚至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只有掌握了这些经验、技能,才能取信于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到山区狮豹头公社之前,几乎没见过山,更没有跟石头打过交道。怎样开山,怎样碫石头,咱这个平原人一窍不通。咋办?学!因为以后我们要修水渠、修堤坝、修路等搞农田基本建设,哪一点也离不开石头。不掌握这些技能,不会干山里的石头活,咋能胜任工作,咋能领导山区摆脱贫困?我就甘心当小学生,向整天跟石头打交道的山里人求教,虚心向老石匠学习怎样开山,怎样碫石头,怎样辨别不同的石材和纹理。我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石匠李德兴。在羊弯打洞时,我学会了抡锤打钎、开山放炮等技术,逐渐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再比如挑担子。山区道路狭窄,搬运东西全依靠肩挑,我虽说会挑东西,但不会边走边换肩,全依靠右肩膀挑担子。因为挑的谷子都是谷穗头朝下,如果中间放在地上歇一歇,谷粒容易掉下来,就把粮食糟蹋了,所以只好咬着牙硬坚持,跟群众劳动一晌下来,肩膀就会磨得红肿生疼。我就向群众学习挑担子边走边换肩膀的本事。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狮豹头山区,采用改河凿洞以及券洞、闸沟等方式累计造地2400亩,还是在唐庄镇采用闸沟、筑坝等方式造田1.5万亩,无不是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的智慧才搞成的。可见做群众的贴心人,把根扎在群众中,就会受益无穷。

  二是决策前要向群众学习。多年来,我们无论治理荒山、荒沟、荒坡,拦河造田、闸沟造田、券洞造田、筑坝造田,还是发展现代农业等,所有这些重大决策,都是在充分吸收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例如,我在山区狮豹头公社工作期间,山岭村在山岭沟进行闸沟造地工程时,先是生产队修,后来是大队修,可两次都失败了,洪水冲垮了堤坝,把造出的200多亩梯田一扫而光。是放弃还是继续干?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召集能工巧匠开“诸葛亮”会,现场“解剖麻雀”,分析失败原因。有群众提议,要想避免被水冲,就要改变洪水的走势,变下行为上爬,通过消力池的层层调节,才能有效减弱洪水的冲击力。我采纳了群众的建议,进行第三次闸沟造地。由于这个办法符合实情,从此再没有出现造出的地被洪水冲垮的现象。当初三战山岭沟造出的200亩良田,如今依然还是年年大丰收,而且为我们之后一次次闸沟造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从此体会到,凡重大决策,先要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吸收智慧,才能保证决策正确。

  第三,不忘初心,就要把群众当主人
  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让群众当主人。为了让群众当主人,我们始终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凡涉及到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党委先拿决策草案,然后交给群众讨论商量,取得大多数群众同意后,才能正式决策。二是凡是上级新的方针政策以及镇里新出台的重大决策,不仅要让干部知道,还要及时宣传贯彻到群众中去,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引导群众同党委保持一致。三是重大经济开支交由群众审定,接受群众监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个顺口溜儿:“有了事开个会,让群众说说对不对?群众说对咱就干,群众反对咱另改换,最后群众说了算。”四是通过每年两次的党员代表会和群众代表会,向群众汇报这段工作做了哪些,下一步工作打算咋样做,让群众提哪些做得不足,下一段该咋样干。其意义不仅仅是倾听群众意见,而是将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群众想的正是我们所要干的,才叫为群众服务到了点儿上,这样才能避免失误,不犯错误。

  把群众当主人,难点在于如何对待少数群众的问题。如多数群众认可、少数群众不认可咋办?个别群众影响多数群众的利益咋办?以及如何对待少数“个别户”等。在看待“少数人”问题上,我们坚持两条原则,首先,不能把他们看做“刁民”,“只有落后干部,没有落后群众,只是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没用办法”。其次,采取不同矛盾运用不同方式加以解决的思路。

  一是如何解决多数群众与少数群众利益认识不一致问题。我们的办法是利用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例如,山庄村修路时,就遇到少数想占便宜的农户反对,我们就把这件事交给群众讨论,先后召开村党支部会、党员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协商,确定了修路方案。最后,只剩一户村民反对,在会上大家帮助他,说你既不想出钱、又不愿出力,你就不配当山庄村村民,要不你迁出去,要不你出门收你过路钱。把他说得无地自容,汗都出来了,最后终于同意了修路方案。这种做法启发我们,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用群众力量解决少数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有效的方法。

  二是如何解决少数群众侵害多数群众利益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多策并举地解决这类矛盾。实践证明,凡后进村一般都会存在少数群众侵占或伤害多数群众利益的矛盾。之所以形成这种矛盾,主要是政治生态不好,即党风、政风、民风差。解决这类矛盾,靠单项举措不行,必须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入手,多策并举地加以解决。首先,教育村干部敢于作为、勇于担当,不要怕得罪人。其次,教育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再次,坚决实施村规民约,约束少数群众不良行为。总之,只有多策并举才能化解个别群众伤害多数群众利益的矛盾。

  三是如何解决群众中的“个别户”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找到群众中的“能人”解决这一难题。要用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从优秀党员干部中找“能人”,从德高望重的群众中找“能人”,从他的亲戚朋友中找“能人”,一旦人找对了,这类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我从26岁任乡镇党委书记,至今已经40多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每到一个地方任职,总想干一番事业。但工作该怎样开展,如何才能干出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业绩?我认为,仅凭一腔热情和决心是不够的,首先得弄清一个问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大问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忘初心”。
几十年来,我牢记入党那天立下的誓言: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牢记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优良作风,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我们的事业一定能成功。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责任编辑:易树功

关于 初心 人民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