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蕊丹心不了情 ——全国拥军模范买世蕊34年拥军记

2015-08-04 15:45:1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者刘军旗文/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市连续7届荣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城”、连续5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这充分体现了全市人民与部队鱼水相依的光荣传统,凝聚着拥军先进典型的心血和汗水。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先进个人、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买世蕊,30多年如一日,倾注大量心血,帮扶老红军、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等,她以高尚的情操、真挚的感情、执着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大爱之歌。今日,本报刊发这一长篇通讯,深度解读买世蕊的拥军爱军情结。
  “庞妈妈,我们看您来了。”
  7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户外温度直逼37℃,河南荣军医院住院楼15楼33房间,一串熟悉的笑声打破了宁静。
病床上,一位老人正卧躺休息,只见她稍微侧了侧耳朵,高兴地喊起来:“啊,是——世蕊,一定是世蕊!俺闺女来了,俺闺女来了……”
  1956年,一名21岁的女兵,在某野战医院护理受伤的士兵,不幸合并感染了结核病脑膜炎,从此双目失明。
  年轻而伤残的女兵,被送到了新乡,在这里休养,在这里成家,在这里感悟双拥模范城里爱的力量。
  “是——世蕊”,是啊,是买世蕊,一个在豫北牧野,在中原大地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
  在如星星一样稠密的岁月里,她以一己之力,带动全家,带动一群人,影响一座城,去拥军,去爱军。
  没有强大的国防,便没有强大的国家。强大的国防,需要军民同心,需要民众支持。
  三千年牧野文明,孕育了“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图腾,也积攒了爱国拥军的时代精神。
  双拥模范城,全省七连冠、全国五连冠的荣耀,赫然镌刻在570万市民心底。
  在冲刺全国六连冠的道路上,我们分明看到,那朵绚丽的花蕊,年年开花,岁岁结果,如那低垂枝头的火红石榴,如那甘之如饴的丹江碧水。
  “老妈妈,您不用,不用起来。”
  “那不行!俺闺女来了。”一双布满沧桑的手撑着床帮,整个身子起来了。
  一双手,紧握住了一双手,一颗心,紧贴住了一颗心。时光不急不徐,30多年过去了,“母亲”与“女儿”,心手相连,从未分离。
  老人一口一个闺女地喊着,“女儿”摸摸那如银的皓首,亲亲那如壑的脸庞。
  “闺女,上次你来是五月端午对不对?你给我带来热乎乎的粽子……”
  “哎,闺女,这眼睛一辈子不好使,人也老了,你可是年年没有忘过我啊……”
  大滴的眼泪,从老人那盲障的眼角掉了下来,跟前的“女儿”,眼睛也红了。
  深情,在这一刻爆发了。
  这是一首吟唱了34年的歌。
  那年,扎着小辫儿的买世蕊还不满18岁,分配到新乡市糖烟酒公司,当了一名营业员。
  这个“一五”计划期间诞生的国企,下面有门市部,百姓离不开它。
  这个小姑娘,机灵、能干,站柜台一站一上午,吭哧吭哧地蹬着三轮送货物,满街地跑,比大老爷们还能出力。
  眨着大眼睛的她,心细得很,一次给一位大娘送货上门,东西放下了,转身离开时,她转动着黑色眼珠——咦?这大娘家怎么如此脏乱?
  刹车、下车、询问。哦,老人叫李祖传,有名的老红军,老伴儿有病,唯一的女儿上班比较忙,女婿又是现役军人,常年执行飞行任务。
  善良的她,随即帮助老人干起了家务,从锅碗瓢盆到衣服被子,从地面卫生到打水做饭……
  20世纪80年代,干一月,挣20来块钱,这已经不少了。家里不要一分钱,买世蕊却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十八九岁的姑娘,哪个不爱美?哪个不喜欢花衣裳?但是,仔细的买世蕊,非但每月没买过新衣服,也几乎不逛街。
  工资去哪儿了?买世蕊用它为李祖传这样的革命功臣买新衣裳、买米、买面、买蜂窝煤了……
  同样,在荣军休养院、荣军医院,不站柜台不送货时的买世蕊就来到这里,洗衣服、拆被子、打扫卫生,为老人梳头、洗脸、剪指甲。
  时间长了,庞妈妈这样的老荣军,听到脚步声,便知是买世蕊来了。买世蕊一来,老人们像个孩子似的,兴奋地互相递着话:“咱闺女来了,咱闺女来了!”
  老红军王大元病重时,拉着买世蕊的手颤抖地说:“孩子啊,我13岁参加革命,一生无儿无女,是你让我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我舍不得走啊!”
  眼前的这个“闺女”哽咽了:“你们都是人民的功臣,打下了江山,为我们奠定了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忘本?!”
  革命功臣心中的世蕊闺女没有忘本,多年来,她先后为100多位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进行过便民服务,暖了他们的心。
  秦德有,被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和按省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的老红军、离休干部。94岁那年八一前夕,老人生病住院,嚷嚷着非让孩子找一个人,跟她好好说说话。
  孩子们七打听八打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了电话。电话那端的人,也在住院,但一听是老红军,拔下针头,就往这边的医院赶。
  “老爷子,你看,这就是您日夜想见的好人买世蕊。”孩子们说。
  老人握着买世蕊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顾高兴地笑。这是老人卧床半年来第一次这么开心地笑,笑着笑着,大滴大滴的浊泪掉了下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那个吃不饱的年代,一位普通的士兵,一撇一捺写下了如此旷世绝响的句子。
  十多年后,豫北新乡,那个扎着小辫儿、眨巴着大眼睛的小姑娘,手捧着“日记”,反复默念着。付出年轻生命的22岁士兵,成为小姑娘一生的精神坐标。
  多年后,她也没有想到,党和人民给予了她那么多那么崇高的荣誉。
  第一问:近百项荣誉称号里,你最看重的是哪个?
  感恩
  她有些不好意思:全国拥军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吧。
  第二问:34年拥军路,人生能有几个34年,你的初心是什么?
  她脱口而出两个字:感恩!
  第三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图腾,你最敬佩谁?
  “雷锋。”她诗意地吟道:“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当人民有困难的时候,我绝不能袖手旁观。”
  哦,这是他仅存于世的一段声音,激励着她沉淀了自己的幸福观——竭尽全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改变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命运……
  何曾想到,她与他有着同样的情况,他7岁那年,成了孤儿;她7岁那年,突患重病,无钱医治。
  在农村插队的姐姐,把买世蕊接到了农村,好心的大爷、大娘为她找偏方、熬药。他们还给买世蕊送来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细粮和鸡蛋,让她补养身子。村医到家中给她看病,每次都分文不取。
  这些刻骨铭心的人间大爱,深深刻进了她幼小的心灵。买世蕊出生在回族家庭,祖父买化宝是伊斯兰教界享有盛誉的大阿訇,老人美好的品德、善良的人性、为人处事的态度,深深感染了她。
  童年时,她生活的北关街一带,居住着许多老荣军、革命功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让她心潮澎湃;“淮海战役是老乡用独轮车推出来的”鱼水情结,让她坚定昂然。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做好事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想不想做。”放学后,买世蕊总是回家很晚,母亲喊着她的乳名:“芳儿,又去学雷锋做好事儿了不是?妈不吵你,你做得对!”
  一颗感恩的心,伴着春风春雨,灿烂为春华秋实。
  7月28日早晨,河南预备役高炮某师四团,买世蕊带了一车的慰问品回到了“娘家”。
  政委刘晓红眼圈红了。他在这里服役了5年,也被买世蕊的拥军情怀感动了5年。
  团机关的新兵有20多个,娃们都才十七八岁,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从祖国四面八方会聚在这里。
  练兵,练兵,海训,海训,一年不少于7个月。和平年代,军人的使命便是这些。
  头一次穿上那绿军装,豪气万丈,夜晚也难免悄悄哭泣,想家,想家,想妈妈,想妈妈。
  买世蕊知道新兵娃们的心思,以母性的爱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个地谈心,一个个地作思想工作。
  战士小吴自幼父母双亡,性格孤僻,对紧张艰苦的军营环境不适应,甚至产生了提前退伍的念头。
  买世蕊得知后,经常找小吴谈心,耐心地给他讲做人做事的道理,还给他买来关于理想关于人生的书籍。小吴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八一到来,买世蕊送来了生日蛋糕,小吴过了平生第一个生日。
  去年冬天,买世蕊亲自给他织了件毛衣。穿上暖身暖心的毛衣,他泪流满面:“我长这么大,还没有人给我织过毛衣,你就是我的亲姐姐。我一定在部队干出个样子!”
  没有强大的预备役部队,就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没有强大的国防。买世蕊的国防意识和军人情结,做了最好的注脚。
  河南省军区首长多次感慨地对她说:“世蕊啊,你为咱军人做了那么多好事儿,就是咱军人的‘娘家人’、贴心人。”
  丈夫黄伟是一名优秀复转军人,他知道部队最需要什么,是妻子买世蕊的好帮手。儿子黄游洋从小就懂事:“妈妈,电脑我不要了,省下钱去看望老荣军爷爷奶奶吧。”
  再坚强的买世蕊,也抵不住如此的深情、如此的理解、如此的支持,不由得红了眼睛。
  帮助打水井、修甬道、建操场,军营里多了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
  2004年3月,买世蕊圆梦了,组织任命她为河南预备役高炮某师四团政治处副主任,授予中校军衔。在母亲的感召下,儿子黄游洋毕业后,也加入了预备役。
  韩丰骏,辉县童星幼儿园园长,本来与买世蕊素不相识。经常看报的她,为买世蕊朴实无华的拥军精神深深感动了。俩人成了亲姐妹。
  今年八一前夕,姐妹俩手挽着手,来到荣军休养院,瞻仰革命英烈事迹,慰问老荣军。“没有革命老前辈浴血奋斗,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思聪,8岁那年最高兴的两件事,一个是加入了少先队,一个是加入了“小红帽”。
  “小红帽”,买世蕊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上至81岁的耄耋老人,下至8岁的娃娃,每周五,他们走上街头,走进荣军休养院,走进军营,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务劳动。
  12年来,这个1000多人的大家庭,早已成为牧野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道德风景。
  “我比不上雷锋,但可以像雷锋一样活着。”在机关,在部队,在山野,在社区,在校园,买世蕊不知疲倦地把雷锋的生命价值讲给干部听,讲给农民听,讲给市民听,讲给学生听。
  从牧野大地这个原点出发,向着中原大地,向着长城长江……
  台上时而激情,时而舒缓,时而欣喜,时而泪流。
  台下一片静寂,一双双模糊的泪眼。
  没有人告诉我,34年,她洗过多少衣裳,缝补了多少被子,送了多少米面油,温暖了多少苍老的心窝,润泽了多少年少的心灵。
  但我分明地看到:
  一个人——一个女人34年不变的拥军爱军情愫,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悫直;
  一个家庭——3个“预备役”,全家军全家情,是那样的凝心,那样的聚力;
  一群人——从捡拾一个纸片到帮助一个个功臣,是那样的痴情,那样的无私;
  一座城市——从全省双拥七连冠到全国五连冠,新乡是那样的无上荣光,那样的实至名归!
  请告诉我,570万牧野儿女,为什么具有如此炙热如火的人间大爱?如此酣畅淋漓的鱼水深情?

领跑
拷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是困扰人类数百年的三个终极命题。
  那名22岁的年轻士兵,给出一个诗意的普世答案: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买世蕊,从小姑娘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祖,孜孜不倦地泼洒出一幅幅壮美的拥军画卷。
  有人说,世蕊真傻,一个女人家,扔出去那么多钱。
  这个回族女人,淡淡一笑,100多万元可以买一套房子、一辆豪车,但买不了人性,买不了信仰。尽管100多万元也是汗珠掉在地上摔八瓣挣来的,尽管100多万元是她30多年的全部个人积蓄。
  她信什么?
  她说,她是共产党员,她是预备役军人,她是人民代表,她信:
——无论修身,无论用权,无论律己,都要严字当头;
——无论谋事,无论创业,无论做人,无不实实在在。
  然而,现实中,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袭来,低级思潮暗流涌动,有人载沉载浮,有人飞黄腾达,有人饮罪落马。
  在买世蕊看来,这些问题乃至错误行为的放荡,恰是精神缺钙、信仰缺失所致。
  她常常对身边人讲一个寓言:一群人匆匆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周围人不解,问为什么不走了?那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后头,我要等等它。
  停下脚步,等等灵魂!
  在东方,美学家今道友信说,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财富、快乐、权势等一切,但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堕落成为动物。
  在欧洲,哲学家罗曼·罗兰说,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在我们身边,全国拥军先进个人买世蕊,这个风风火火、既有北方豪勇风骨又兼南国柔美的女子,以34年的执着,34年的奉献,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共产党人的信念。
  真正的善,真正的美,无关身份,无关地位,甚至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善,美,也许就是那深情一拥,也许就是那温暖眼神,也许就是那含情一笑、只言片语、随手一举……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34年过去了,一句“老妈妈,我是您闺女啊,您是人民的功臣”,这一深情的表达,依然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一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豪迈的气概,道出了一座小城佩戴全国双拥“五连冠”花环的真谛。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