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里,市民喜欢到有水的地方游玩,但危险同时相伴而来,比如7月21日下午,牧野湖再次出现人员溺亡事件。哪些地方危险?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平原晚报》特地为您打探到了这篇实用信息,希望能给你启迪和帮助。
【悲剧再现】
小伙儿不慎落水溺亡
牧野湖作为我市市民的游玩场所,在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多次上演了游人溺水身亡的悲剧。7月21日下午3时许,不幸的事再次在牧野湖发生,一名青年男子在湖中心的小亭内游玩时,不慎落水溺亡。
据当时在牧野湖边的张师傅说,当时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牧野湖中的小亭子上玩耍,男的在戏耍打闹的时候,不慎落入水中。当时男子在水中奋力挣扎,呼救也十分强烈。
张师傅听到呼救声后,急忙拿着梯子和竹竿上去救援。附近有市民也急忙拨打120。
此时,男子已经沉入水底,救援人员在接到电话后快速赶到现场进行打捞。经过20余分钟的救援,落水者虽然被打捞上来,但已经没有了呼吸。
事实上,牧野湖已经不止一次出现类似悲剧了。
2010年5月15日,一名醉酒男子跳入牧野湖游泳,随后沉入湖中,再也没有上来。
2010年8月,一名19岁的男孩儿在牧野湖游泳时,一个猛子扎下去,同样没有上来。
2009年7月7日晚8时,一名17岁男青年溺亡牧野湖。
2009年夏季,同样有2人在牧野湖溺水身亡。
【特别提醒】
这些水系千万不要下去
牧野湖为何频频上演悲剧一幕?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牧野湖的水深达到4米多,而底部的淤泥就达2米多,别说小孩儿掉进去不容易上来,就是大人滑落里面也难以脱身。
牧野大桥东北侧的卫河橡胶坝,也是一个危险的地方。2011年,这里出现过溺亡事件。事实上,该河段水深且流量大,附近的小广场外侧虽有护栏,但有一定的破损,小孩子很容易落水。
7月22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胜利街中段新建胜利桥附近的卫河边,看到在卫河两侧沿河地带修建了很多石凳、石椅,这里俨然已经成为附近居民夏季乘凉、散步的首选地点。
卫河水深河宽,沿河个别区域并没有修建护栏,已经修建的护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不过,在胜利桥下,记者看到有工人在修建沿河护栏。据工人说,修建护栏的工作从7月21日就开始了,修建的护栏不会很长,只有桥下河岸短短的一截。记者发现,该段河岸两侧的个别警示标语也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现象,有些还被树枝遮挡,很难起到警示游客的作用。
此外,卫河公园泵站排水闸处水深且水流急,危险性特别大;穿过市区的人民胜利渠,水深也有2米多;共产主义渠渠水虽然不是很深,但夏季汛期来临,加上工程挖坑等多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赵定排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前一段的降雨,水非常深,最深处也有三四米。
“现在正是汛期‘七下八上’的关键时候,雨水多,河流湖泊或坑塘里的水都很深,有的河渠水流也急,人一旦掉入里面,非常容易出现溺亡事故。”一名水利人士如是说。
【施救常识】
如何正确对溺水者施救
事实上,溺水是导致我国意外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占意外死亡总数的10%。具体原因,一方面,溺水者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不能沉着自救;另一方面,则是救人者缺乏医学基本常识,急救措施不当贻误了最佳时机。
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宝山说,人溺水后,水、杂草、淤泥等会堵塞呼吸道,并且喉、气管、支气管会产生反射性痉挛而导致窒息,这是引起溺水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那么,出现突发情况,如何正确救人?我市国家级救生员韩知政说,跨步式入水、蛙式入水、鱼跃式入水、直立式入水,是直接赴救的入水技术。一般来说,背面接近救生技术比较常见。救生员与溺水者接近时,应避免与其正面接触,拖腋夹胸时,着力点应在游泳者腋和胸的下部,不要掐其颈部。
当救生员游至距溺水者一两米时,应急停下来,然后慢慢接近溺水者,双手从其背后拖腋,然后一手拖腋,另一手从溺水者的肩部向下拖胸,或者双手拖腋下。最后,救生员采取反蛙泳式姿势,带溺水者游至岸边。如果溺水者在水中乱折腾,救生员要潜游过去,扭过身子,慢慢接近溺水者。
更为重要的是,把溺水者救出水后,如果发现其脉搏消失,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怎么进行心肺复苏?刘宝山告诉记者,正确的做法是:施救者用一手掌根部按住溺水者胸骨下1/3处,另一手置于前一手背上,两臂伸直用力向下压迫胸骨(成人下陷4厘米~5厘米、儿童下陷2厘米~3厘米),每分钟按压100次,从而推动心脏排血。同时,抢救人员应同时做人工呼吸,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先深吸几口气,把吸入的气用力快速吹入溺水者口中,随后松开鼻孔,每分钟20~25次,如此反复,即胸外心脏按压4次,口对口吹气1次。这样做,也是为了为专业医生的到来赢得抢救时间。记者申长明刘军旗实习生李鹏毅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