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就连空气中传递的气息也是温暖的。3月5日,记者从市文明办等部门了解到,连续多年,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亮点频现,来自全市各个岗位上的志愿者们一次又一次奏响着“志愿奉献、共创和谐”的文明交响曲,在牧野大地上传播着志愿服务的正能量。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走在新乡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志愿者们在慈善捐助、爱心献血、文化传播等活动中不遗余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首奉献歌曲。就在去年,我市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公益组织运作模式为载体,倾力打造“新乡志愿、爱心到家”的服务品牌,全市志愿服务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与美好前景。
2014年以来,我市在网络、公益广告、社区宣传栏、户外电子屏等渠道加强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开设“新乡志愿者”讲堂,成立志愿服务讲师团,实行“按需点单”培训,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弘扬凡人善美,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志愿者”活动,让全社会为“最美志愿者”点赞。
在全市单位、社区、家庭广泛开展“文明知行五个一”活动,号召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展“文明知行”志愿服务月、“社区邻里节”等活动,让人们感知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人人可为,事事可为;在农村广泛开展“四美”活动,突出家庭美德,开展以关爱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要内容社区“邻里守望”活动,强化道德引领,倡树文明新风。
开发新乡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新乡志愿者注册及服务认证办法》,以低门槛、严要求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加入新乡志愿者队伍中。目前,全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达700余个,志愿者达10万余人。
牧野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新乡人民朴实、善良、热情的精神品格,爱心的例子很多,其中不乏我市先进典型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国道德模范范海涛在社会福利院建立“海涛爱心屋”,为孤残儿童送去温暖和祝福,为“爬行妈妈”圆安居梦;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买世蕊捐资助学、扶弱济困,资助了100多名特困家庭辍学子女、失学女童重返课堂,与50多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为100多名老荣军、老红军提供帮扶;最美新乡人、市政协委员刘雯雯带领她的“相约未来”志愿服务队资助近百个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在她的发起下,有近60名政协委员组织对我市特困家庭学子开展2014金秋助学活动。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张张感激的笑脸,构成了新乡“好人之城”的美丽画卷。
全市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也是如火如荼。我市各基层党组织成立了不同类型的党员义工服务小分队,每支服务队至少由5名党员组成。多层次、多点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使党员义工成为全市志愿服务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全市党员义工达1万余人。
如今,新乡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全市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常态。热心肠的社区大妈白玉花;立足岗位,身体力行,传播历史文化的博物院讲解员唐嘉安;“无偿献血大王”孙建洲;“南阳八旬老人寻子,新乡全城爱心接力”,帮助南阳老人来新寻子;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爱心项目已持续500天,发放点增扩至4个,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参与;“一盆花感动一座城”、“爱心芹菜”、“爱心杏”、“爱心洋葱”、“爱心西瓜”……太多的温暖、太多的感动,正沿着牧野大地的血脉奔涌流动。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