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凝合力 创新发展促崛起

2014-04-09 08:43:3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产业集聚凝合力
创新发展促崛起
——探寻美丽新乡的产业支撑

本报记者 董文胜

  核心提示:新乡经济发展就像一列满载的列车,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产业集聚区就是这列列车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一手抓产业集聚区构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随着产业集聚区集群效应的进一步放大,幸福新乡实现加快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并率先崛起的梦想之路将越走越坚实!遍布牧野大地的27个产业集聚区,好像是27个支点,在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助推新乡经济发展的列车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加速前进。
  2009年以来,我市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四集一转”科学发展内涵,努力打造现代产业、现代城镇、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载体,重点推进27家产业集聚区(含专业园区,下同)中的13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5年来,我市27家产业集聚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近60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4亿元,集聚区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由2009年的42.5%提高到2013年的65.1%,年度投资增速比全市增速高5个至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66亿元,集聚区规模工业总量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9年的68.1%提高到2013年82.5%,年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比全市高4个至10个百分点;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6家(占全市的64.4%),比2009年净增加1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33万人,比2009年净增加9.3万人;培育了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集聚区和两家国家级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带动下,全市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全省第10位提升到2013年的第5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由2009年的全省的第5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3位。
  市委书记李庆贵说:“产业集聚区建设事关我市发展战略全局,是加快发展的最大载体。抓紧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站在更高层次上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抓结构调整、抓城镇建设、抓空间拓展、抓跨越发展。”近年来,我市强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主战略,以产业集聚区为工作载体,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工作总抓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型项目相继落地开工,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局面和良好态势。
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机制创新活力显现
   为激发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四规合一”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意见》、《关于明确新乡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通知》、《关于完善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晋位升级政策措施》、《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功能集合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等10余个文件,并正在研究制定《新乡市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意见》,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突出了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性。
  我市还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主战场之一,激发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城市之争在项目,项目之争在招商,招商之争在环境。只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产生“洼地效应”,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这里汇聚;只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产生“连锁魅力”,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使投资者安心经营,形成强大的民心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确保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市采取了联审联批、重大项目周例会、招商引资项目评估例会、重大招商项目责任制、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督查通报、项目审批手续代办服务等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加快推进,收到良好效果。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载体作用愈发明显
  为发挥对外开放主平台作用,我市全面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10年基础设施大会战活动,大大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承载与服务能力。截至2013年12月,27家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568亿元,建成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度达到1700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基本实现了主干路网全覆盖和污水的集中治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商贸物流平台、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电池质量检测中心、新乡电池研究院、新乡干细胞中心等一批公共平台建成使用,新乡海关、新乡商检、新乡陆港等口岸建设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2013年,全市13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9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2.5%(比2012年提高6.1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7%,同比增长29.7%,比全市投资增速高6.9个百分点,比全省集聚区增速高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比全市工业增速高5.5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4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9.3%(比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对全市主营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7%,同比增长21.3%,比全市增速高5.1个百分点,比全省集聚区增速高2.1个百分点。培育了5家工业营业收入超200亿元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招商引资主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月22日,记者走进平原示范区,该区党工委书记常冀剀说,截至目前,省重点项目金龙集团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项目已经投产,华兰生物中试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基本建成,新签约的中原印刷包装产业园项目、河南金水电缆集团新型高导电缆生产建设项目、河南泰金实业纸品深加工项目、绿地泰晤士新城项目、上海科技城项目等相继开工。
据了解,2013年全年,全市13家产业集聚区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41个(当年新开工236个)。新乡经开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16.4亿元)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在建亿元以上项目超过40个。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中,我市先后5次获得豫北片区第一名。
  原阳县副县长李铁城说,该县集聚区积极承接家具产业转移,在2012年开工21个家具项目的基础上,2013年又开工了24个家具项目,总投资达到50亿元。卫辉市产业集聚区副主任孙秋霞说,该市2013年引进了达新源包装材料、上海宝钢包装、川亚机械制造、北京嘉寓、蓝雪卫群包装、厦门合兴等6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39.3亿元。延津县依托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等优势,引导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向延津县集聚区南区集中,目前共入驻食品企业48家。另外,原阳集聚区、平原示范区分别和河南国基集团签订百亿元投资、百亿元产值的机电产业园和印刷包装产业园。
  作为豫北老工业基地,近年来,我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自主创新,以“转”促转,以“新”促新,倾力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抢占行业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先行市。
  据市工信局局长张树敏介绍,今年元月份以来,我市电池及电动汽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我市入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使电池及电动汽车行业进入快速蓬勃发展期,目前动力电池工作发展形势平稳。1月份,环宇集团订单同比增长11%,产值同比增长5.8%;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去年市场形势明显好转,今年整体将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新谊药业订单同比增长10%,开工率85%。电子信息产业也保持较快增长,中兵通讯不断加大新用户的培养度,1月份订单同比增长29%,并全部实现开工,产值同比增长109%;天光科技一期项目达产,产品供不应求。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产业体系逐步构建
  近几年,我市强力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中航高科技产业园、中兵科技通信工业园、中国电波科技城等10家央企产业园全面开工建设;杭州娃哈哈、广州立白在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百威英博、北新建材、上海宝钢等500强企业布局新乡;与三一重工、上海振华、福建汽车等龙头企业合作深入推进。
  与此同时,我市培育出了延津县食品白酒、高新区生物医药、新乡县振动机械、辉县市汽车零部件、牧野区动力电池、原阳县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纺织、造纸、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生物医药基地、动力电池基地、汽车零部件基地,并成功争创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乡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
  积极绘制产业链图谱,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和企业,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市构建产业体系的新思维。目前,我市已初步绘制完成了全市新型电池、生物医药、现代煤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冷、特色装备、纺织、食品等主导产业的93个项目图谱及产业链图谱,并将进一步完善发布,为全市产业链招商提供指导。得益于项目图谱及产业链图谱绘制,我市经济增长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科技创新不断突破 
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李庆贵指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有着创新传统的新乡,要想有更大作为、长足发展,必须培育更多强大的科技创新主体,搭建联合创新平台,把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和资源集中起来,解决单个企业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问题。
  去年以来,我市以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试验区为契机,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城市。围绕产业集聚区晋位升级,从项目引进、科技创新、集群发展、政策环境等方面,突出技术主导,实现了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天光科技触摸屏二期、常州玉兰光学薄膜、金龙铜业新型节能铜、华航公司年产10万套液压配件、台德科技电子产品、中国电波科技城、中原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科隆集团新能源材料产业园、中兵通信科技工业园等300多个技术密集型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新乡各产业集聚区。
  新乡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说,该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启动了科技加速器建设,全年安排财政资金9943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全年新增加高新技术企业2家,总数达到19家,占全市总量的1/3,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达到30%,比全市高近10个百分点。卫辉市集中要素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全年筹集2.1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指标倾斜、增加挂钩等方式为产业集聚区解决1300亩建设用地,满足上海宝钢、嘉寓幕墙、达新源、厦门合兴等重大项目建设需求。获嘉县产业集聚区推进与所在乡镇、所辖村庄三重套合管理,实现了规划范围与行政区域的统一,管委会和镇政府的叠加,解决了权责不清、相互掣肘等问题,全年新开工亿元项目21个。新乡经开区印发《区属单位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参照“四制一化”标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工作推进力度明显加大,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发展目标。
  我市还发挥高校数量较多、科技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大力实施产学研结合工程,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机构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研发体系;形成和壮大了金龙集团、新飞集团、白鹭集团、华兰生物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各县(市)、区统筹推进集聚区建设、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将部分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收益资金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和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一批医疗、教育、娱乐、休闲以及职工居住等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配套区。同时,各县(市)、区统筹推进集聚区村庄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市13家产业集聚区下辖193个村庄,占地面积约8.7万亩,目前已启动63个村庄的搬迁,预计全部搬迁完成后可节约土地4万余亩。同步落实就业、户籍、社保、医疗、房产等配套政策,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将符合条件的人员转化为城市居民,引导人口向城镇、新型社区转移,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大城区企业搬迁力度,5年来累计搬迁企业近百家,腾退城市发展空间6300余亩,明显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以及合理的人口分布初步形成。
绿色环保生态文明 
竞相发展渐入佳境
  从产业集聚区建设伊始,我市就出台政策,引导全市产业集聚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
  近几年,我市强力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相继引进了中航、中兵、中粮、杭州娃哈哈等一批央企和行业重点企业;同时推进与上海振华、福建汽车等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工建设了总投资均为100亿元的中航高科技产业园、中兵通信科技工业园和总投资均为50亿元的中国电波科技城、新能电动车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基地项目。纺织、造纸、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累计淘汰造纸落后产能223万吨、水泥落后产能1440万吨、小火电落后产能130万千瓦。
  市发改委主任侯辉生对记者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初显,以产业集聚区论英雄的发展氛围初步形成。新乡高新区、新乡工业园区成功争创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省第三个拥有两个国家级园区的地市;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6次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中,我市5次获得片区第一名;新乡高新区、新乡经开区、电源集聚区、延津集聚区等多个集聚区多次获得省“十强、十快、十先进”荣誉称号。新乡高新区的新兴产业、新乡经开区的招大引强、原阳集聚区的集群招商等创新做法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各县(市)、区按照省、市要求,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群招商、发展环境优化和功能集合构建等重点工作,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分散布局、单兵作战、资源浪费的发展局面,初步形成了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
  市长舒庆在对部分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调研时指出,要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促进项目早日达产见效,积蓄发展后劲;要继续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引进项目的主战场,引导更多企业、项目集聚。
  不断集聚、不断引领,我市产业集聚区随之不断壮大,集群效应随之日益凸显。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与之相辅相成,也不断做大、做强,优势显现,特色鲜明。“旗舰领航千帆劲”,随着产业集群区集群效应的进一步放大,美丽新乡实现加快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并率先崛起的梦想之路将越走越坚实!

责任编辑:

关于 合力 产业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